01 总体要求:三步走打造“山东特色”零碳路径
方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。
山东省委、省政府展现出“走在前、挑大梁”的使命担当,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,以改革创新为动力,探索具有山东特色的“零碳”建设路径。
高点站位、有序推进成为基本原则。现阶段坚持“高标准、少而精”原则,围绕推动园区实现近零碳排放的总目标,加强政策、资金、技术支持和要素保障。
方案明确了分类建设、示范引领的实施策略。选取降碳潜力大、基础条件好的产业园区,分类建设具有不同特色的零碳园区,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。
因地制宜、综合施策同样关键。方案充分考虑园区资源禀赋、发展定位等因素,统筹规划,系统推进,将零碳园区打造成绿色低碳发展的集成性、综合性载体。
目标步骤清晰可见:到2027年,全省建成15个左右省级零碳园区,技术路径基本清晰、配套制度基本健全;到2030年,建成一批省级零碳园区,为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发挥关键作用。
02 建设内涵:什么是真正的“零碳园区”?
方案明确定义了零碳园区的概念:指通过规划、设计、技术、管理等方式,使园区内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“近零”水平,并具备进一步达到“净零”条件的园区。
这一概念包含两个层次:首先是“近零”排放,即通过各种手段将碳排放降至极低水平;其次是具备向“净零”排放迈进的条件,为未来实现碳中和奠定基础。
03 十大举措:系统构建零碳园区建设框架
新能源电力替代
方案要求强化园区与周边光伏、光热、风电、生物质能等发电资源匹配对接,积极有序推进新能源发电项目建设。
以就地、就近消纳为原则,大力发展“源网荷储”一体化项目,持续推进园区绿电通过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纳、绿电交易等模式规模化发展。
绿色能源综合利用
支持园区充分利用闲置资源、空间,因地制宜发展核能供热、光热、地热、生物质能等热能资源,推动建立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互补的供热体系。
积极发展氢能,推进“风光氢氨醇”一体化开发利用,建立“电、热、冷、汽、氢”多能互补的能源供应系统。
绿电输配网络建设
发展新能源就地消纳模式,因地制宜探索应用先进电网技术,科学配置储能等调节性资源,持续优化配电网网架结构。
建设高比例消纳绿电的新型增量配网、智能微网,提升园区配电网的负荷承载力和运行灵活性。支持具备条件的园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应建尽建。
需求侧资源调控
积极发挥山东省园区负荷相对稳定的优势,拓宽需求响应主体范围,挖掘需求响应潜力。鼓励园区发展具有充放电能力的需求响应主体。
支持园区采取尖峰电价等手段引导电力用户调整用电行为,以可中断负荷、可控负荷等方式参与电力系统调节。
储能项目建设
支持零碳园区探索发展新型储能,积极推进储电、相变材料储热等储能方式应用,因地制宜发展锂电池、液流电池、压缩空气等先进储能技术。
支持园区统筹建设燃气热电联产及高效地源热泵、空气源热泵系统,建设多元储能电站、储热储冷装置等设施。
绿色低碳产业培育
将零碳园区作为培育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,积极发展“以绿制绿”模式,探索新兴产业低碳发展和传统产业深度脱碳路径。
充分发挥高比例新能源供给的吸引力,谋划布局有绿电需求的数据中心和算力中心,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。
建筑低碳降碳
园区内新建民用建筑按照超低能耗建筑、近零能耗建筑标准设计建造,工业建筑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工业建筑设计建造。
既有建筑通过围护结构节能改造、更换高效节能设备等方式进行绿色低碳化改造。力争做到园区建筑屋顶光伏应装尽装。
绿色交通物流
完善园区“物流+交通+人流”绿色出行体系。优化园区大宗货物运输结构,因地制宜推进铁水联运、公铁联运等多种运输方式。
推进园区新建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和既有交通基础设施改造提升,完善园区充电桩、换电站、加氢(醇)站等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。
碳汇和碳综合利用
引导园区根据产业特点建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(CCUS)项目,支持低成本二氧化碳富集、碳捕集利用与工业过程耦合等技术综合应用。
推荐园区发展林业碳汇,提升园区植被覆盖率,通过打造绿化景观、湿地恢复等生态手段提升园区碳汇能力。
绿色智能管理
推动园区与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5G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,建设可预测用电负荷、实时监控和调配园区能源系统的智能管理平台。
建立园区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制度,促进园区及企业构建碳排放数据计量、监测、核算体系。
04 实施保障:五大支撑确保建设成效
组织领导方面,省发展改革委统筹协调零碳园区建设工作,组建由国内外低碳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库,对零碳园区建设开展技术指导。
资金支持方面,优先支持省级零碳园区符合条件的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、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。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和气候投融资作用,引导各级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支持。
改革创新方面,探索发展“配电网+区块链”模式,实现绿电消费可溯源、可核算、可认证。鼓励有条件的园区以虚拟电厂等形式参与电力市场。
要素保障方面,将零碳园区符合条件的重点建设项目,在省级重点项目安排上予以倾斜。园区内企业可优先使用省级收储的能耗和煤耗指标。
宣传推广方面,省发展改革委将总结提炼零碳园区建设中形成的典型经验和做法,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平台,广泛宣传零碳园区建设经验成效。
随着这份方案的出台,山东的产业园区将迎来一场全面的绿色变革。“电、热、冷、汽、氢”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不再是遥远的概念,而将成为园区的标准配置。
从构网型新能源应用到“配电网+区块链”模式,从碳捕集利用到智能AI管理平台,山东正在为零碳园区绘制一幅详尽的技术路线图。
这场转型不仅仅是能源结构的变革,更是产业生态、管理模式和发展理念的全面升级。零碳园区将成为培育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试验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