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焦零碳园区建设——“高热度”下的“冷思考”
来源:www.hrdwl.net 发布时间:2025年10月26日
引言: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,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,建立一批零碳园区。2025年6月,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了《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》,明确了零碳园区建设的基本条件、建设指标体系和碳排放核算方法。在政策驱动下,目前已有新疆、内蒙古、山东等近20个省市将零碳园区建设写进了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,超过70个国家级开发区制定了创建零碳园区的目标。日前,山东省公示了2家申报国家级零碳园区的名单和18家省级零碳园区建设名单,将在2027年底前组织验收。

一、零碳园区建设的核心任务
根据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,要围绕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、大力推进园区节能降碳、调整优化园区产业结构、强化园区资源节约集约、完善升级园区基础设施、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应用、提升园区能碳管理能力、支持园区加强改革创新等八个方面开展零碳园区建设。其中,建设能碳管理平台成为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关键举措。
从通知中明确的八项重点任务和建设指标体系要求来看,是要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挥新能源禀赋好的优势,实现对产业的集聚效应,打造零碳创新示范,从而引导和推动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。具体来看,需要围绕“源网荷储”的综合解决方案实现零碳园区的建设目标,并配套建设智慧能碳管理系统实现全过程管控:
从源侧来看,需要尽可能开发园区内部新能源,或通过实现与周边新能源的匹配;从网侧来看,要试点突破与周边新能源的“绿电直供”瓶颈,同时优化园区配电网网架结构,推动新型增量配电网和智能微网建设;从荷侧来看,要通过传统产业的低碳零碳工艺流程转型减少直接化石能源消费,同时建立多能互补、耦合互联的园区新型能源网络和供热体系;从储侧来看,要结合源荷匹配的要求,推进各类先进储能尤其是长时储能的技术规模化应用,同时深入挖掘各类负荷侧的灵活性资源。在这一过程中,碳排放数字化管理平台能够有效监测各环节碳排放数据,为决策提供支撑。
二、零碳园区建设的关键条件与挑战
一是要大幅压减化石能源消费量,实现清洁能源消费的主导和园区用能电气化率的提升。零碳园区建设的核心指标为“单位能耗碳排放”,即每消费一吨标准煤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量,该指标反映了园区能源消费结构的低碳化程度。目前煤炭的单位能耗碳排放为2.66tCO2/tce,天然气约1.47tCO2/tce,网购电的单位能耗碳排放与新能源占比有关,山东省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为0.6401kgCO2/kWh,按照电力等价值为0.3015kgce/kWh计算,山东省网电的单位能耗碳排放为2.113tCO2/tce。
大部分园区的热力(蒸汽)供应依赖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,热力碳排放因子缺省值(0.11tCO2/GJ)与折算燃煤锅炉的煤炭碳排放因子相当,也反映了目前园区热力供应的高碳化特征。而国家级零碳园区该指标仅为0.2-0.3tCO2/tce,意味着园区必须尽可能降低直接的化石能源占比,提升园区的电力渗透率,实施园区热力系统低碳化改造,同时提升绿电供给能力,实现园区绿电消费占比大幅提升。通过部署碳排放管理系统,园区可以实时追踪碳排放数据,精准识别减排重点。
二是提高绿色电力直接供应和消纳比例。要加强园区及周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匹配对接,发展绿电直连、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等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模式,大幅提升园区的绿电消费比例至园区能源消费量的90%左右,其中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%。可以说,没有绿电直连就不可能建成零碳园区,如仅靠自身屋顶光伏能覆盖园区用电的场景,缺乏示范意义和价值。因此,外部绿电的规模化接入和零碳园区的有效绿电供给,也是零碳园区面临的巨大挑战。人工智能(AI)+能碳管理平台可以优化绿电调度,提高绿电消纳效率。
三、零碳园区建设的问题分析
从以上分析可见,零碳园区的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强、挑战性高的系统性工程、长期性工作,意味着在尚未实现碳达峰的阶段,要实现面向碳中和目标的园区低碳转型,其前瞻性和挑战性不言而喻。可以说,现阶段提出零碳园区建设目标,是鼓励少数禀赋好的园区创新性地开展示范工作,从而形成示范和带动作用,而非要求所有工业园区普遍、全面开展脱离实际的争创工作。
从目前园区现状分析,面临着绿电直连落地难、关键技术应用成熟度低、改造投入大且产出效益低、建设运营和治理机制不完善等系列问题,因此,在零碳园区的热度下,部分地区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"脱实向虚"的诸多问题。据行业统计,目前全国各地宣称建成的"零碳园区"已超过100个,但认证评价并不严谨,甚至存在"漂绿",即绿化包装过度、名不副实的嫌疑,真正达到零碳严格定义要求的更少。
部分地方将零碳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"噱头",通过土地减免、税收返还等过度优惠政策"抢项目",形成"政策洼地";个别地区脱离资源禀赋与产业实际,盲目规划"零碳新城"或"零碳园区",导致建设项目缺乏产业支撑,最终沦为"形象工程"。鉴于此,国家发改委指出:零碳园区建设不是戴帽子、挂牌子,不是要打造“政策洼地”,而是要建设“绿色转型高地”。

四、立足实际推进园区低碳转型的建议
从现状情况来看,大部分传统园区化石能源占比高且以高碳产业为主,短期内并不具备创新零碳园区的条件。传统工业园区高碳的主要原因,在于部分园区能源配套设施的建设普遍缺乏整体科学的规划,存在燃煤热源分散无序建设、余热余能利用不充分、各类能源耦合利用不足等问题,节能降碳工作仅局限在企业内部,缺少园区尺度甚至产城结合的能源系统“大循环”优化视角,跨企业、跨行业的能源梯级利用不足,也导致园区能耗产出效益不高,碳排放量居高不下。
因此,建议根据园区产业结构、能源禀赋、碳排放情况和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区别,本着分类施策的原则探求个性化和针对性的低碳转型路径,避免一窝蜂、一刀切地追求零碳园区的称号。从具体实施路径来看,在推动工业园区低碳转型的具体实践来看,建议在遴选部分目标园区开展零碳园区、绿电产业园区、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等示范建设的同时,要着眼于高碳排放的传统工业园区,围绕传统产业低碳工艺和原料燃料路线转型、能源系统互联、热源优化整合和企业节能降碳技术方面,实施以存量优化和能源低碳化转型为核心的改造工作。
在这一过程中,应大力推广工业企业双碳管理系统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,通过AI+能碳管理系统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减排,从而形成“传统园区大幅降碳、绿电园区趋于零碳”的转型实践并推广,最终达到大幅提升园区能耗煤耗产出效益、保障新上项目建设和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等综合目标。

一、零碳园区建设的核心任务
根据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,要围绕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、大力推进园区节能降碳、调整优化园区产业结构、强化园区资源节约集约、完善升级园区基础设施、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应用、提升园区能碳管理能力、支持园区加强改革创新等八个方面开展零碳园区建设。其中,建设能碳管理平台成为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关键举措。
从通知中明确的八项重点任务和建设指标体系要求来看,是要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挥新能源禀赋好的优势,实现对产业的集聚效应,打造零碳创新示范,从而引导和推动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。具体来看,需要围绕“源网荷储”的综合解决方案实现零碳园区的建设目标,并配套建设智慧能碳管理系统实现全过程管控:
从源侧来看,需要尽可能开发园区内部新能源,或通过实现与周边新能源的匹配;从网侧来看,要试点突破与周边新能源的“绿电直供”瓶颈,同时优化园区配电网网架结构,推动新型增量配电网和智能微网建设;从荷侧来看,要通过传统产业的低碳零碳工艺流程转型减少直接化石能源消费,同时建立多能互补、耦合互联的园区新型能源网络和供热体系;从储侧来看,要结合源荷匹配的要求,推进各类先进储能尤其是长时储能的技术规模化应用,同时深入挖掘各类负荷侧的灵活性资源。在这一过程中,碳排放数字化管理平台能够有效监测各环节碳排放数据,为决策提供支撑。
二、零碳园区建设的关键条件与挑战
一是要大幅压减化石能源消费量,实现清洁能源消费的主导和园区用能电气化率的提升。零碳园区建设的核心指标为“单位能耗碳排放”,即每消费一吨标准煤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量,该指标反映了园区能源消费结构的低碳化程度。目前煤炭的单位能耗碳排放为2.66tCO2/tce,天然气约1.47tCO2/tce,网购电的单位能耗碳排放与新能源占比有关,山东省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为0.6401kgCO2/kWh,按照电力等价值为0.3015kgce/kWh计算,山东省网电的单位能耗碳排放为2.113tCO2/tce。
大部分园区的热力(蒸汽)供应依赖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,热力碳排放因子缺省值(0.11tCO2/GJ)与折算燃煤锅炉的煤炭碳排放因子相当,也反映了目前园区热力供应的高碳化特征。而国家级零碳园区该指标仅为0.2-0.3tCO2/tce,意味着园区必须尽可能降低直接的化石能源占比,提升园区的电力渗透率,实施园区热力系统低碳化改造,同时提升绿电供给能力,实现园区绿电消费占比大幅提升。通过部署碳排放管理系统,园区可以实时追踪碳排放数据,精准识别减排重点。
二是提高绿色电力直接供应和消纳比例。要加强园区及周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匹配对接,发展绿电直连、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等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模式,大幅提升园区的绿电消费比例至园区能源消费量的90%左右,其中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%。可以说,没有绿电直连就不可能建成零碳园区,如仅靠自身屋顶光伏能覆盖园区用电的场景,缺乏示范意义和价值。因此,外部绿电的规模化接入和零碳园区的有效绿电供给,也是零碳园区面临的巨大挑战。人工智能(AI)+能碳管理平台可以优化绿电调度,提高绿电消纳效率。
三、零碳园区建设的问题分析
从以上分析可见,零碳园区的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强、挑战性高的系统性工程、长期性工作,意味着在尚未实现碳达峰的阶段,要实现面向碳中和目标的园区低碳转型,其前瞻性和挑战性不言而喻。可以说,现阶段提出零碳园区建设目标,是鼓励少数禀赋好的园区创新性地开展示范工作,从而形成示范和带动作用,而非要求所有工业园区普遍、全面开展脱离实际的争创工作。
从目前园区现状分析,面临着绿电直连落地难、关键技术应用成熟度低、改造投入大且产出效益低、建设运营和治理机制不完善等系列问题,因此,在零碳园区的热度下,部分地区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"脱实向虚"的诸多问题。据行业统计,目前全国各地宣称建成的"零碳园区"已超过100个,但认证评价并不严谨,甚至存在"漂绿",即绿化包装过度、名不副实的嫌疑,真正达到零碳严格定义要求的更少。
部分地方将零碳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"噱头",通过土地减免、税收返还等过度优惠政策"抢项目",形成"政策洼地";个别地区脱离资源禀赋与产业实际,盲目规划"零碳新城"或"零碳园区",导致建设项目缺乏产业支撑,最终沦为"形象工程"。鉴于此,国家发改委指出:零碳园区建设不是戴帽子、挂牌子,不是要打造“政策洼地”,而是要建设“绿色转型高地”。

四、立足实际推进园区低碳转型的建议
从现状情况来看,大部分传统园区化石能源占比高且以高碳产业为主,短期内并不具备创新零碳园区的条件。传统工业园区高碳的主要原因,在于部分园区能源配套设施的建设普遍缺乏整体科学的规划,存在燃煤热源分散无序建设、余热余能利用不充分、各类能源耦合利用不足等问题,节能降碳工作仅局限在企业内部,缺少园区尺度甚至产城结合的能源系统“大循环”优化视角,跨企业、跨行业的能源梯级利用不足,也导致园区能耗产出效益不高,碳排放量居高不下。
因此,建议根据园区产业结构、能源禀赋、碳排放情况和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区别,本着分类施策的原则探求个性化和针对性的低碳转型路径,避免一窝蜂、一刀切地追求零碳园区的称号。从具体实施路径来看,在推动工业园区低碳转型的具体实践来看,建议在遴选部分目标园区开展零碳园区、绿电产业园区、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等示范建设的同时,要着眼于高碳排放的传统工业园区,围绕传统产业低碳工艺和原料燃料路线转型、能源系统互联、热源优化整合和企业节能降碳技术方面,实施以存量优化和能源低碳化转型为核心的改造工作。
在这一过程中,应大力推广工业企业双碳管理系统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,通过AI+能碳管理系统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减排,从而形成“传统园区大幅降碳、绿电园区趋于零碳”的转型实践并推广,最终达到大幅提升园区能耗煤耗产出效益、保障新上项目建设和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等综合目标。
相关文章
- 聚焦零碳园区建设——“高热度”下的“冷思考”2025年10月26日
- 山东率先推出零碳园区建设方案:2030年前建成一批省级示范区2025年10月14日







